货币政策恢复稳定中立
在第三季度发布的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央银行再次提到"把货币供应的大关做好"和"保持宏观杠杆比率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明确了货币政策将恢复稳定中立的态度。
今年年初以来,随着疫情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起伏,货币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是从年初到5月初,政策放松以应对疫情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从5月初到8月初,收紧政策幅度以引导市场利率回升;第三阶段是从8月初到现在,市场利率稳定波动,政策转向平稳中立。
在政策的照顾下,中国的GDP增长率季度出现反弹。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9%,前三季度的增长由负数转为正增长。央行往往对经济表现持乐观态度。从短期来看,中央银行认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全年经济正增长的实现是一个高概率事件。从中长期来看,稳定、长期、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开始关注风险因素,如上半年反周期调整后宏观杠杆率上升,疫情影响对不良贷款的上行压力等,除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结构性、制度性和周期性问题外,央行认为货币政策必须"改革与调控、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平衡相结合"。
在11月初的政策简报会上,央行表示,一方面,在特殊时期推出的政策将得到适当和适度的调整;另一方面,在需要长期支持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此外,有必要避免"政策悬崖",防止政策突然中断所带来的意外影响。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进一步确定了三个政策优先事项:
从数量上看,央行将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保持基本匹配,支持经济向潜在产出回归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价格方面,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利率平稳运行,有利于利率平稳运行。其中强调‘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转向稳健中性,明年信贷增长总体将边际收敛。
二是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满足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央银行将保持再贴现政策的稳定性,并向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农业、小型和微型企业、私营企业和行业提供包容和持续的财政支持。积极推进两种直接与实体经济挂钩的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业实现利润向实体经济转移1.5万亿元的目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农业、农村、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加强对房地产金融的审慎管理。
第三,应更多地注意防范金融风险。考虑到疫情的滞后效应和当前的信用违约问题,中央银行对金融风险更加警惕,提出了"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处置和问责体系",包括全面覆盖压力测试、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和完善公司治理、加大不良贷款损失的准备和处置等。中央银行表示,"我们决心不允许地方风险发展为系统性风险,区域风险演变为国家风险。
总体上,由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复苏势头,政策周期相应地领先于其他经济体。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是更加注重稳定增长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平衡,以保持收益率曲线的正常和向上倾斜,为经济主体提供积极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