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火种公链与HTE打造商业信用生态圈

2021-03-18 12:20   来源: 中华财经网

信用的商业含义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信用体系存在信息壁垒严重、信息交易不畅、信息安全堪忧等诸多不足。区块链技术在解决信息共享、信息交易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上具有优势。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互联网信用体系,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较好地解决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区块链其实是“信用引擎”,它通过技术手段帮助人们降低信任成本,确保信息安全。这正是区块链的“初心”,也是它的最大价值。人类社会维持协作最重要的机制是信任。尤其是双方平等的商业交易,没有信任,交易就不可能达成。这点在熟人社会问题不大,在陌生人社会,情况就变得很麻烦,信用的两层经济含义信用大体有两个方面的经济含义。

一、借助于信用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信用交易方式。信用的进一步发展使它由交易的实现手段异化为交易目的本身。这个时候,产生了作为商品存在的信用,信用本身成为借贷意义上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二、作为一种经济行为的规范要求,成为市场交易秩序和制度安排的必然选择,如包括按约行事和产品物有所值,等价交换等市场信用原则。

火种公链与HTE推动商业信用上链

区块链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机会,不言而喻,火种公链与HTE最重要的工作是推动更多的企业将自己的数据上链,并推动客户基于数据采用更综合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具有巨大的潜力,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数据,仅在供应链行业中,到2025年,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市场规模将接近100亿美元,而2017年为9300万美元。世界经济论坛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研究认为,区块链能够弥补新兴市场中小企业在全球贸易融资中1万亿美元缺口。可见区块链有望成为21世纪经济引擎,释放全球供应链中的被隐藏了上百年的价值,并给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司带来足够的利润空间。

维护征信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漏

火种公链与HTE是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的一个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致力于成为一个可商用、去中心化、对商业信用体系上链的平台。火种公链的技术能驱动征信业变革,信用信息将会跟钱一样成为数字资产,但不会集中地存储于权威机构或征信中心的数据库和服务器中,而是会利用最先进的加密算法散布在一本分布式账簿上,个人信用履约、违约记录等数据信息均将作为HTE公链上的区块,并完整地构成一条条数据链条。在火种公链与HTE构建的商业信用平台上,每个人的所有信用信息都完整地记录在链条中,链条上的所有区块都是加密的、不可篡改删除的、可追溯的,而且这些信用链是多副本的,仅攻击和破坏一台信用信息存储设备是很难篡改删除任何个体的征信信息的。传统的征信信息往往以社会保险号、出生日期、银行卡号等少数几个标识(token)标记信息主体,一旦征信数据库被入侵和窃取,所有个人隐私数据即完全泄漏,2017年Equifax信息泄漏事件就反映了过度中心化的征信系统这个最明显的缺陷,区块链通过对所有区块信息而不是仅仅几个索引关键标识进行加密、校验、包装,有望从根本上彻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缩短征信业务链条、提高征信效率

当前的商业信用模式是各征信机构将客户的金融借贷信息或其它非金融属性信息录入征信数据库,然后定期上传至征信主管机构的征信数据中心。当需要查询征信报告或信用评分时再从征信数据中心下载。整个上传、整理汇总、下载流程耗时耗力、工作量巨大且极易出现数据错误和数据冲突。火种公链与HTE的技术,可以自动记录每个人和每个企业的海量信用信息,这些信息存储在区块链网络的每一台计算机上,各信息采集加工机构通过加密形式存储和共享自己掌握的客户征信信息区块链,可以实现实时采集、实时生成、实时查询、实时更新。通过区块链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上传、处理、查询,可以有效缩短整个征信业务链条,减少信息生成时滞。

降低信贷违约风险,优化信用环境

火种公链基于区块链的智能资产交易及簿记系统能构建无需第三方认证的零信用的借贷关系,通过私人签名密钥,可以验证所有在区块链上已注册的数字资产。这些数字资产可以根据所有者借贷需要,进行抵押、冻结、托管、担保、执行和解锁,大幅降低信贷纠纷和违约损失风险。任何主体的资金借贷都可以基于区块链安全高效进行,甚至从未曾有联系的陌生人一旦就数字合约达成一致,都可以无障碍地建立互信链条并便利高效地完成资金拆借,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将更加友好,系统性信用风险将降到最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火种公链会机遇区块链下的信用数据呈现分布式存储,有高可用、不可篡改、不可随意删除、可验证等优点,基于区块链的征信体系具有高扩展性容量,且同时通过最高等级的加密算法能实现隐私保护,交易各方信任关系的建立不需要借助中介机构或权威中心,信任关系建立成本几乎为零。区块链,终究会带来一个怎样的世界,但是我们肯定知道,相比于传统互联网,带来的精彩绝对超出我们的想象。


责任编辑:李编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华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